中国教育信息化

特别策划

  •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王佑镁;王欣颖;柳晨晨;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形态,职业教育作为衔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系统,亟需适应技术变革,实现模式重构与系统转型。发达国家在此进程中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应用实践与路径经验。在应用场景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广泛嵌入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课程体系、实践环境、学生管理、职业评估等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步显现:人机共学重构学习关系的交互逻辑,专业体系在智能驱动下走向交叉整合,校本化技术创新成为数字基础能力核心,人工智能伦理嵌入引发教育治理方式重塑,开放共享的产教协同生态不断加速形成。基于此,我国职业教育需强化顶层战略引领,推动校本技术适配,构建伦理治理体系,聚焦职业教育重点场景建设,完善技术绩效评价,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发挥最大效能。

    2025年05期 v.31;No.548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策略、价值及误区

    马秀麟;凡雨;王滕;王建虎;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也同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担忧。应从教学实际场景出发,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学生层面,探索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学生在不同场景下实现主动探究、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实践策略及成效。在教师层面,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策略,丰富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价值:一是促使人们反思教育的本源价值,重构教育体系;二是助力审辩性思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三是提供新技术支持的智能化教学情境,驱动传统课堂转型;四是为教师减负,推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五是助力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做中学”。

    2025年05期 v.31;No.548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集团教师高质量发展:AI+OTCR模式构建

    谢幼如;曾丽红;邱艺;吴冰;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教育集团教师队伍存在人员规模体量较大、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育人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智慧教育理论与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集团教师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集团教师高质量发展进行逻辑分析,明晰教育集团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表征、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接着,彰显教师专业发展的高质量方向,凸显成果导向思维,深化人工智能赋能作用,构建教育集团教师高质量发展的AI+OTCR模式;最后,面向广州体育东教育集团,按照“数字联动锚定发展问题—数实融合贯通发展环节—数智赋能重构发展路径”三个阶段,采用“数字循证,明确发展方向”“突破壁垒,贯通发展环节”“协同育人,创新保障机制”的实践方法,对AI+OTCR模式进行为期6年的持续应用。相关材料和数据表明,该模式在促进教师发展、培养学生素质、提升集团品牌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2025年05期 v.31;No.548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在线讨论交互水平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李彤彤;刘金佑;李国涛;马梦纯;王英;

    在线讨论的质量提升及其有效的教学改进依赖于对交互水平的精准评估。文本是在线讨论的主要信息载体,对其高效准确地挖掘分析是识别交互水平的有效途径。大语言模型凭借出色的语义理解和特征捕捉能力,为在线讨论文本的深度挖掘带来全新契机,能够助力在线讨论交互水平的精准评估,为后续的教学优化与改进提供支撑。因此,针对“如何自动识别交互水平”这一问题,首先,以探究社区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在线讨论信息交互过程的多维交互要素,建立包含认知、社会、教学、情感四个维度的文本特征编码体系。其次,从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平台采集近2万条在线讨论文本数据,经预处理后按照特征编码体系进行背对背人工标注,构建模型训练和测试数据集。最后,基于大语言模型进行文本分类模型训练,实现对在线讨论交互水平的自动化识别,同时选取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以及K最近邻三种典型机器学习算法作为对照。通过对四种模型训练性能的比较发现,大语言模型对交互水平的自动识别更加有效和精准。

    2025年05期 v.31;No.548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DeepSeek在中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姝;钱浩冉;刘明琪;陈婷婷;

    DeepSeek凭借其开源生态、知识蒸馏、强化学习、链式推理等创新技术,正在为各行各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中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范式主动融入智能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DeepSeek为核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证了其在中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路径:首先,基于技术特性和应用优势,揭示其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的适配性;其次,从教师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教育研究四个方面阐述了DeepSeek在中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最后,结合项目式学习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实践案例,从项目引入、项目规划、知识构建、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项目总结七个环节展开具体作用分析。研究表明,DeepSeek可通过教学方案设计、知识图谱构建、多模态教学资源生成、跨学科融合设计等多个应用场景介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统一,最终达成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双向耦合,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范式。

    2025年05期 v.31;No.548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英国人工智能教育治理:理念、机制及经验

    常甜;桂晓庆;马早明;

    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大格局中,人工智能教育治理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重点和挑战。近年来,英国为将其打造为全球AI治理的领导者,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治理举措。研究者基于“价值—机制—行动”的分析框架,对英国人工智能教育治理的价值理念、治理机制及治理经验展开深入剖析,发现其价值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强调透明可解释、秉承包容善治、支持全面创新;在治理机制上,通过预防、监管、协同及伦理四大机制,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治理体系;在治理经验上,通过循证决策、标准化规范、综合治理与协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监管与国际合作。借鉴英国治理范式,我国应确立“技术赋能、创新驱动”的核心理念,构建政府、科研机构、学校等多部门协同治理架构,并采用“敏捷治理+合作治理”的复合型方案,以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治理的科学化与高效化发展。

    2025年05期 v.31;No.548 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国外职前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政策、实践及启示

    赵婧;凌玲;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点关切。鉴于其重要性,研究者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政策变迁及职前实践经验。结果发现,国外教师数字素养政策主要经历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实践应用、课程教学深度整合、培养高阶创新性能力发展等几个共性阶段,政策重点逐步从底层技能向高阶能力拓展,对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职前培育实践层面,美国采取政府集中引导,各方积极推进的方式;英国依托课程设置为核心,多环节协同发力;新加坡则以国立教育学院为主导,持续推进实践创新。这些政策演进历程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视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注重整体协同机制建构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5期 v.31;No.548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博士生论坛

  • 数字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原则、框架和策略

    魏家财;张一春;张雅杰;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如何使现有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的时代需求,成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外部体系建设、框架构建、政策分析、国际比较等方面,缺乏对面向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综合质量保证体系结构和指标的关注。通过分析数字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五大实践原则:加强内外质量体系的相互联动、注重利益相关群体的多元参与、遵循质量提升实践的迭代思维、重视组织机构的质量文化建设、秉持以数据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并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结构框架和评价指标。最后,从构建校本化质量保证体系、增强资源投入和教育基建、促进利益相关者专业发展、加强绩效监测和数据治理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2025年05期 v.31;No.548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模型研究

    张煜明;周婷;

    评价是精准把握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教师教学评价的维度越来越全面,但是始终缺少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研究。从教师评价的现实困境出发,结合技术赋能教师教学的表现特征与执教要素的分类形式,梳理出主体要素、支撑要素和运行要素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作用关系。其中,主体要素包含教师和学生,支撑要素包含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运行要素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在此基础上,设计包含“学生主体性”“资源多样性”“环境智能化程度”三向度的综合评价空间化模型。该模型通过转化难以量化的维度生成教师表现点,该点不仅能够可视化表达教师教学行为区间,观测教学特征,同时还可以对标优质课堂教学表现,通过调节不同要素实现表现点的移动与平衡,生成教师教学过程的动态化区间,帮助教师针对性总结与改进教学。模型的本质是量化难以量化的教师教学过程要素,以可视化形式助力个体教师成长,同时为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提供理论性贡献。

    2025年05期 v.31;No.548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4K]

学生学习与发展

  • 数据驱动的可视化学习分析:历史演进、模型发展与实践模式

    牟智佳;汪丽冰;王晓;万天宝;

    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逐步成熟,可视化学习分析在跟踪学生学业进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优化教师教学效能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视化学习分析理念从早期的呈现图文信息、量化学习过程演变为促进人机交互、支持精准决策。可视化学习分析模型从基于行为表现的统计分析模型逐步发展为基于个体认知的问题诊断模型、基于学习特征的监测预警模型与基于动态交互的规范干预模型。可视化学习分析实践模式主要分为面向师生互动话语的课堂促学、面向数字学习日志的在线督学以及面向多场景行为特征的双线助学。在可视化学习分析效果评估方面,以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为框架,从工具感知、技能提升、行为改变、目标达成等方面分析其应用实效。在未来发展趋向上,可以通过创设用户中心应用范式、构建动态知识图谱、建立深度语义模型、形成智能反馈机制、降低伦理风险等方式,实现可视化学习分析从表层行为追踪到深度认知理解的应用转变。

    2025年05期 v.31;No.548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 视频学习情境中全过程学习监测的目标、挑战和实践路向

    陈子健;方毅;张心雨;朱晓亮;

    基于教学视频的自主学习,即视频学习,已经成为各类在线学习平台的主要形式。如何对视频学习进行全过程监测,并基于学习过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决策,进而迭代完善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开发,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是视频学习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首先对全过程学习监测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对视频学习情境中全过程学习监测的目标进行阐述,再对视频学习情境中全过程学习监测研究和应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应该从多源信息的实时监测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实时多粒度学习状态测评方法研究、基于多模态实时监测数据的认知过程解析实证研究三个方面推进视频学习情境中全过程学习监测的发展。

    2025年05期 v.31;No.548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 基于“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阎世梁;王银玲;王敏;路丹丹;熊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跨越技术边界的融合随着单项技术的更新迭代愈发深入,在各行业引发新一轮的全价值链产业革命。为回应“人工智能+X”的技术赋能特性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诉求,改善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中所面临的学科交叉不足、实践活动单一和质量评价方式不全面的现状,结合当前新工科的内涵建设要求,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共同体基础上,基于OBE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反向设计出发,实施课程提升计划,构建“三阶递进、四方联动”的多元化项目实践体系与“五维量化”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探索培养具有知识整合与建构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以及能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对同类地方普通高校开展类似人才培养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025年05期 v.31;No.548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

  • 2025年征订进行中!

    <正>《中国教育信息化》(月刊,每月20日出版,20元/期,240元/年。国内统一刊号CN11-5572/TP,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8454,邮发代号:82-761)创刊于1995年,原名《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重点围绕推进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反映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新理论及新方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2025年05期 v.31;No.54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下载本期数据